研究背景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毒、丰富且可再生的绿色 C1 原料,其用于合成化学品和燃料前景广阔,该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关注及研究。
目前,CO2 资源化利用工业化的实例还较少,其中,除了尿素合成工业外,其它产品规模普遍较小(图 1)。据统计,截至今年 2 月,国内已有 57 个关于 CO2 利用的技术示范项目在规划或开展中,其中制备化工和生物产品占据 40%。
▲ |
▲ |
近日,山西煤化所宋清文副研究员、陕西科技大学马然副教授和南开大学何良年教授等系统评述了近年来(2017-2022)热催化过程中分子活化促进 CO2 化学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图 3),该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聚焦“催化”,为探索和发展 CO2 化学转化中高效可持续性催化剂提供参考。该成果以“Recent progress in CO2 conversion into organic chemicals by molecular catalysis”(《基于活化原理的分子催化剂促进 CO2 转化为化学品》)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期刊 Green Chemistry 上。
▲ |
▲ |
节选部分内容介绍
1
金属催化剂应用于环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和聚碳酸酯
▲ |
基于该反应的活化和催化机制,对于构建高效金属催化剂、金属中心的路易斯酸性控制极其重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主族金属 Al 和 Mg,以及前过渡金属如 Zn, Co 等复合物在催化性能方面的表现。研究显示,配体的结构对于调控金属中心的酸性继而形成高活化和催化性能起到关键作用。研究中通常使用含杂原子 N,O 的配体,通过配体结构(官能团或骨架结构、立体构型、位阻大小控制等)及阴离子组成/构型调控,获得高性能的金属催化物种。另外,研究从传统单核金属催化剂,逐步过渡到双核金属复合催化剂如 Zn-Zn, Zn-Mg, Mg-Co 或多核金属催化剂,不同金属中心性质有特异性,通过不同金属中心间的协同作用机制,进一步微观调控活化和催化过程,继而不断提升反应效率,获得更高的 TON 和 TOF 值,为构建超高效催化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2
炔丙醇(伯醇)和 CO2 羧化环化反应
炔丙醇和 CO2 反应可以构建含环外烯烃的环状碳酸酯。传统的催化方法中,炔丙醇底物适用范围局限于叔醇和仲醇类底物,对于伯醇类底物则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从机理方面分析,多数研究者认同醇邻位取代基的偕二效应对于形成稳定的过渡态至关重要。最近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通过使用特殊结构的大位阻膦配体和卡宾配体,成功构建了高活性的金属催化剂,金属中心能够活化底物中不饱和键(图 6)。对于伯醇类反应底物,获得了很好的反应结果,催化剂也能够回收再用。至目前,底物的适用范围还有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间。
▲ |
3
串联反应策略提升热力学受限的 CO2 转化反应效率
▲ |
4
惰性/远程 C-H 键羧化
▲ |
5
氢键给体有机催化剂活化和催化 CO2 转化
氢键是一种介于范德华力和共价键/离子键之间的静电作用力,由于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在环氧化物和 CO2 反应中,可以作为一种氢键给体,很好的活化环氧化物分子,从而有效促进反应的进行。这里介绍的氢键给体(HBD)类型主要涉及三类(图 9A):N-H 型,O-H 型和 COOH 型。芳香胺或共轭结构的衍生的胺类具有很好的活化环氧化物的特性;而对于 O-H 型,主要涉及性能良好的酚类衍生物;COOH 型主要为芳香羧酸类化合物。最近发展的多种具有优良性能的 N-杂环卡宾(NHC)衍生催化剂(图 9B)、目标导向功能化离子液体(TSFILs)催化剂(图 9C)以及卤素键给体(XBD)(图 9D),也多构建含此类似作用原理的功能团。
▲ |
6
含硼有机催化剂活化和催化 CO2 转化
▲ |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类型的有机催化剂如强极性离子型有机催化剂,兼具催化和活化 CO2 及反应底物的性能,使得 CO2 化学转化反应在温和条件下,高效获得目标产物。
论文信息
Recent progress in CO2 conversion into organic chemicals by molecular catalysis
Qing-Wen Song* (宋清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Ran Ma, Ping Liu, Kan Zhang and Liang-Nian He* (何良年,南开大学)
Green Chem., 2023
https://doi.org/10.1039/D3GC01892J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陕西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 年毕业于汉江师范学院,1988 年 9 月至 1991 年 6 月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景龄教授,从事有机磷农药化学研究;1993 年 9 月至 1996 年 6 月: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陈茹玉院士指导下从事有机磷杂环化学研究,1996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 年 10 月-1998 年 10 月:武汉大学做博士后,从事高分子药物控制释放研究;合作导师:卓仁禧院士。1999 年 3 月-2003 年 3 月,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日本筑波)做博士后(NEDO fellow),从事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化学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研究;合作导师:Toshiyasu Sakakura 教授。1998 年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3 年回国,被聘为南开大学教授,2004 年 4 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9 年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011 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担任“Green Chemistry and Sustainable Technology” (Springer) Series Editor, 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 主编(2015-2021),Frontier in Chemistry 副主编,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Elsevier),ChemistryOpen (Wiley), 科学通报(2018-2022),Current Opinion in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Elsevier),Mini-review in Organic Chemistry,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 等学术期刊编委。
相关期刊
rsc.li/greenchem
Green Chem.
2-年影响因子* | 9.8分 |
5-年影响因子* | 9.8分 |
最高 JCR 分区* | Q1 绿色可持续科技 |
CiteScore 分† | 16.4分 |
中位一审周期‡ | 37 天 |
Green Chemistry 专注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性替代技术的最前沿,报道的跨学科研究工作致力于构建对生物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基础,以期减少化学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该刊发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代表了绿色化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该刊的论文必须将所报道的新方法与现有方法进行比较,并证明新方法具有的优势,特别是在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方面。
Chair
Javier Pérez-Ramírez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Associate editors
|
|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
|
† CiteScore 2022 by Elsevier
‡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 RSCChina@rsc.org